选择适合的多效废水蒸发器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技术、经济、操作和维护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。以下是关键的选择步骤:
废水成分分析 (必须详尽):
总溶解固体: 浓度范围?高盐是蒸发的主要目标。
主要盐分类型: 氯化钠、硫酸钠、碳酸钠、硝酸盐、磷酸盐等?不同盐分的溶解度、结晶特性、腐蚀性、结垢倾向差异巨大。
有机物含量: 化学需氧量、生化需氧量?挥发性有机物?高有机物可能导致起泡、结焦、影响冷凝水质和蒸汽品质,甚至需要预处理。
悬浮物: 含量、粒径分布?高悬浮物极易引起结垢堵塞,通常需预处理(如过滤)。
酸碱度: pH值范围?影响材质选择和结垢类型(如碳酸钙垢在碱性,硫酸钙垢在酸性或中性)。
硬度: 钙、镁离子含量?是高结垢风险的关键指标。
硅含量: 高硅在浓缩后易形成非常坚硬难除的硅垢。
油和脂含量: 易导致结垢、起泡和传热效率下降。
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: 影响浓缩液/结晶盐的处置方式,可能需要特殊设计(如密封性、材质)。
结垢与结焦倾向评估: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废水的结垢(无机盐沉积)和结焦(有机物碳化)风险等级。
起泡倾向: 含表面活性剂、蛋白质、某些有机物的废水易起泡,影响操作和蒸汽品质。
沸点升高: 高浓度废水沸点升高显著,影响有效温差和效数选择。
粘度: 浓缩后粘度变化?高粘度影响流动和传热,可能需要强制循环。
处理量: 每小时或每天需要处理多少废水?影响设备规模(蒸发量)和投资成本。
浓缩目标:
浓缩液的目标浓度或体积减量比?
是否需要结晶出固体盐?结晶盐的纯度和回收要求?
最终是追求“零排放”还是有浓缩液后续处理(如焚烧、固化填埋)?
主要多效蒸发器类型:
优点: 流速高(2-3.5 m/s),传热系数高,管内不易结垢,适用于高粘度、易结晶、高结垢和高固体含量的废水。结晶过程通常在蒸发器外的结晶器中进行。
缺点: 能耗高(循环泵动力),停留时间长(数分钟),投资成本通常更高。
适用: 高盐、高硬度、易结垢、需结晶(尤其是大颗粒)、高粘度废水(如煤化工废水、脱硫废水、盐湖提锂母液、垃圾渗滤液浓缩液)。
优点: 传热系数高,停留时间短(几秒到几十秒),适合热敏性物料,不易结垢(理论上),能耗相对低(尤其高沸点升废水)。
缺点: 对进料分布均匀性要求极高,不适用于高粘度、易结晶、高悬浮物或易结垢废水(易导致干壁结垢),对操作稳定性要求高。
适用: 低粘度、低结垢倾向,需要低温或快速蒸发的废水(如食品、制药、部分化工废水)。
降膜蒸发器:
强制循环蒸发器:
升膜蒸发器: 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相对较少,更常见于单效或特定物料。
板式蒸发器: 紧凑,传热效率高,易于拆卸清洗,但处理量通常较小,密封要求高,不适合含固体或易堵物料。
组合式: 常将不同类型组合,如前端用不易结垢的类型(如降膜),后端高浓度区用抗结垢类型(如强制循环)。
效数的选择:
温差限制: 第一效加热蒸汽温度与末效真空冷凝温度之间的总有效温差有限。每效都需要一定的有效温差(通常5-10°C)来驱动传热。废水沸点升高会进一步压缩有效温差。
投资成本: 效数越多,设备投资成本越高。
操作复杂性: 效数越多,控制系统和操作越复杂。
原理: 效数越多,理论上蒸汽经济性越好(单吨水耗汽量越低)。
限制因素:
常见选择: 工业废水处理中,双效、三效、四效最常见。五效及以上较少,因温差和经济性平衡困难。对于沸点升高大的废水,效数往往难以提高。
经济性平衡: 需计算不同效数下的蒸汽节省量(运行成本降低)与增加的投资成本,计算投资回收期。
热力压缩技术集成(TVR):
原理: 利用高压蒸汽(生蒸汽或喷射泵驱动蒸汽)引射低压二次蒸汽,将其压力和温度提升后作为加热蒸汽再利用。
作用: 显著提高系统热效率,减少生蒸汽消耗量(可比普通多效再节省30-50%蒸汽)。相当于增加了“虚拟效数”。
适用: 当有效温差不足以支持更多效数,但希望进一步提高经济性时。尤其适合蒸发温差较小的场合。
注意: 增加TVR会增加设备投资和操作复杂性。
是否带结晶器: 如果需要将浓缩液中的盐分结晶分离出来(实现零排放或资源回收),则需要在末效之后配置专门的结晶器(如奥斯陆结晶器、强制循环结晶器、DTB结晶器)和固液分离设备(离心机、过滤机)。
预处理要求:
去除悬浮物: 过滤(多介质、保安、袋式、芯式)、沉淀、气浮。
去除硬度/结垢离子: 软化(化学沉淀、离子交换)、阻垢剂投加。
去除有机物/COD: 化学氧化(芬顿、臭氧)、生化处理(如果可行)、吸附(活性炭)。
除硅: 化学沉淀(镁剂除硅)、吸附。
除油: 隔油、气浮、吸附。
调节pH值: 确保在最优且利于防垢的范围内运行。
根据废水特性,往往需要预处理:
预处理成本与效果直接影响蒸发器的选型、运行稳定性和寿命。
上一篇:母液干化机类型选择依据
下一篇:三效蒸发器有哪些常见故障?